拉法的悲惨困境:内塔尼亚胡最后的胜利之握

以色列希望加沙人能将数十万人涌入西奈沙漠。他们没有。然后开始谈论“自愿移民”。尽管如此,巴勒斯坦人还是留下了。现在,他们同意入侵拉法,这是策划另一场浩劫的最后努力。

巴勒斯坦城市拉法不仅比以色列更古老,而且比以色列更古老。它与文明本身一样古老。它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迦南人将其称为拉菲亚,无论古今,拉菲亚几乎一直都在那里,守护着巴勒斯坦的南部边境。作为两大洲和两个世界之间的门户,拉法一直处于许多战争和外国入侵的最前线,从古埃及人到罗马人,再到拿破仑和他最终被击败的军队。现在,轮到本杰明·内塔尼亚胡了。以色列总理让拉法成为他耻辱王冠上的明珠,这场战斗将决定他在加沙的种族灭绝战争的命运——事实上,这也决定了他的国家的未来。他在 2 月 17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那些想要阻止我们在拉法开展行动的人实质上是在告诉我们:‘输掉这场战争’。”拉法有大约 1.3 至 150 万人,在战争爆发之前,该地区已经战争爆发时,人口只有20万。即使在这场种族灭绝战争开始之前,拉法仍然被认为很拥挤。我们只能想象现在的情况,数十万人分散在泥泞的难民营中,住在无法抵御严冬的临时帐篷里。拉法市长表示,只有 10% 的所需食物和水送到了难民营中的居民手中,那里的人们即使不是彻底饥饿,也正遭受着极度饥饿。这些家庭遭受了极大的创伤,因为他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并且无法获得任何医疗护理。他们被困在高墙、大海和凶残的军队之间。以色列入侵拉法不会改变战场有利于以色列军队,但对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来说却是可怕的。这场屠杀将超出我们迄今为止在加沙任何地方所看到的一切。 [标题id =“attachment_286936”对齐=“aligncenter”宽度=“1366”] 拉法 2024 年 2 月 24 日,一名在以色列爆炸事件中受伤的儿童被送往拉法的 Al Najjar 医院。美联社[/caption] 当以色列坦克抵达时,多达 150 万人将去往何方?最近的所谓安全区是马瓦西 (al-Mawasi),这里已经人满为患,而且规模太小。由于以色列阻止援助和不断轰炸车队,那里的流离失所的难民也面临饥饿。然后是加沙北部,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废墟。它没有食物,在某些地区,甚至人类现在消费的动物饲料也无法获得。假设国际社会最终没有形成阻止以色列的意愿。那样的话,这一可怕的罪行将比所有已经发生的罪行更加严重,导致超过10万人死伤。即使入侵拉法,以色列也不会取得军事或战略胜利。内塔尼亚胡希望满足以色列各地的流血呼声。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们仍然在寻求复仇。以色列社会平等部长梅·戈兰 (May Golan) 在 2 月 21 日的议会会议上表示:“我个人为加沙的废墟感到自豪”。但是,拉法也不会取得胜利。战争开始时,以色列称哈马斯主要集中在北部。尽管抵抗运动并未减弱,但北方已被彻底摧毁。然后他们声称抵抗组织总部位于希法医院下方,该医院遭到轰炸、袭击和摧毁。然后他们声称布赖吉、马加齐和加沙中部是战争的主要战利品。随后,汗尤尼斯被宣布为“哈马斯首都”。等等……除了大规模破坏和每天数百名平民被杀之外,以色列什么也没赢得;抵抗运动并没有被击败,所谓的“哈马斯首都”已经方便地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城市,甚至从一个社区转移到另一个社区。现在,同样荒谬的说法和未经证实的指控也出现在拉法身上,大多数加沙居民在完全绝望的情况下逃往拉法,以求在袭击中生存。 [标题id =“attachment_286937”对齐=“aligncenter”宽度=“1366”] 拉法 2024 年 2 月 23 日,拉法,孩子们拼命地叫嚷着要食物。美联社[/caption] 以色列最初希望加沙人能将数十万人涌入西奈沙漠。他们没有。随后,以色列极右翼财政部长贝扎雷尔·斯莫特里奇等领导人开始“自愿移民”视为“正确的人道主义解决方案”。尽管如此,巴勒斯坦人还是留下来了。现在,他们都同意入侵拉法,这是策划另一场巴勒斯坦灾难的最后努力。但另一场浩劫不会发生。巴勒斯坦人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最终,内塔尼亚胡和以色列的政治疯狂必须结束。世界不能继续这种懦弱的无所作为。数百万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取决于我们立即结束这场种族灭绝的集体努力。专题照片| 2024 年 2 月 22 日,一名男子站在加沙地带拉法一座在以色列空袭中被摧毁的清真寺顶上。美联社拉姆齐·巴鲁德博士是一名记者、作家和《巴勒斯坦纪事报》的编辑。他是六本书的作者。他与伊兰·帕佩 (Ilan Pappé) 共同编辑的最新著作是《 我们的解放愿景:参与的巴勒斯坦领导人和知识分子大声疾呼》。他的其他著作包括《我的父亲是自由斗士》和《最后的地球》。巴鲁德是伊斯兰与全球事务中心 (CIGA) 的非常驻高级研究员。他的网站是www.ramzybaroud.net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e author’s own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MintPress News editorial policy.